教育领域中几个外来概念的译法及误解

教育装备知识百科网-www.ahjyzb.cn>教育装备资讯
发布时间: 2024-03-27 09:20:04 发布作者:

近几十年来,教育领域中引进了很多西方的概念。有些核心概念翻译为中文时,未能周全、完整和准确地表达原义,有些甚至造成曲解和误解,出现因词害义的现象。

大概念(Big Idea)

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近年来有一个流行和热门的词叫作“大概念”。但“大概念”又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概念”,那它到底指的是什么,这让中小学教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这个词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它的英文原文是“Big Idea”,从英文可以看出,它根本不是所谓的“概念”(concept),而是指核心的“思想、主题、观念”。在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中,“概念”和“大概念”并不完全是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两个词语,二者之间也并非只是大小之分。大概念≠“大”概念,大概念的“大”并非指“庞大”或“基础”“基本”,而是指“核心”;此“概念”也非彼“概念”。

从形式上看,“概念”往往是一个词语,“大概念”则往往是一个陈述语句;从内涵上看,“概念”是对学科中某一事物属性的描述和定义;“大概念”则是对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某种思想和观点的概括;从层次上看,“概念”是学科思维中的最小细胞,而“大概念”则是学科思维中居于较高层次的观念和学科思想。美国教育学者威金斯和麦克泰格认为,大概念“能够使得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联系并具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化学学科中的“结构”是一个“概念”,“结构决定功能”则是“大概念”;在历史学科中,“迁徙”是一个“概念”,“迁徙能促进人类的自由”则是“大概念”。所以,学科中的“大概念”是指向学科素养的核心思想、核心观念,而不是我们理解的狭义的“概念”。

所以,“Big Idea”比较准确的译法应当是“大观念”,目前也有不少学者使用“大观念”这一译法。但是由于较早的中文译者将其译为“大概念”,已被很多人接受,约定俗成,而且在官方的文件中也常被使用。现在如果再使用“大观念”,或者同时使用“大概念”与“大观念”,又容易让人认为“大概念”和“大观念”是两个东西,可能会造成新的混乱。

当然,“大概念”的译法并无根本上的问题,只是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引起误解。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社会情感学习”这个概念最近十几年来逐渐引起国内基础教育界的关注,国内教育同人也有若干研究和实践。但是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由于翻译的缘故,容易让人误读,甚至望文生义。

“社会情感学习”这个概念是从国外译介引进的,英文是“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这个英文概念直译应当是“社会的、情感的学习”。“社会的”(Social)和“情感的”(Emotional)这两个单词是并列的形容词,共同修饰学习(Learning)。有的英文表述为“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更为准确和清晰,直译就是“社会和情感学习”。此处“社会”和“情感”是分开的,如果将“社会情感”看成一个独立的词语,那就是误解了。

与此相关的概念有“社会情感能力”(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这个概念所指的能力不是一个能力,而是两个能力,即“社会与情感能力”,是指儿童应当具备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社会交往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此处“社会的”(Social)一词,比较准确的理解应当是“社会交往”。

其实,最早的概念是“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ASEL),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发展、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在学业能力之外也关注学生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能力,也即关注全人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后来则主要关注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SEL),将“ASEL”简化为“SEL”了。

所以,“SEL”比较准确的翻译应当是“社会与情感学习”,在使用中应避免以讹传讹,甚至曲解原义。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个概念的翻译和使用由来已久,在中文语境中,“批判”一词有“批驳、批评、否定”的含义。所以,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这个语义代入到“批判性思维”这一词语中,片面地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怀疑、批判、否定”,甚至在目前的中小学,往往不自觉地忌讳使用“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

其实,“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你所读、听、说、写的东西进行质疑、分析、解释、评价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它也是一种能力,是全面分析信息从而作出评判的能力。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认为,“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更多是建设性的。

“批判性思维”是全方位、多视角的独立思考与分析,是基于严谨的推理和论证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自主判断,是敢于质疑、打破禁区、挑战权威的思维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目前比较缺失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有人主张用“审辩式思维”代替“批判性思维”,但是由于使用者的习惯,已经很难完全改变了。

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首次提出“Learning to be”的概念。1979年“富尔报告”中译本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将“Learning to be”译为“学会生存”。

时隔24年,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 “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中译本再次将“Learning to be”译为“学会生存”。

几十年来,这一译法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一直有学者对这一译法提出不同看法,探讨这个概念的原本含义。

综合学者的看法,认为将“Learning to be”译为“学会生存”不符合原义。首先,将其译为“学会生存”有矮化、窄化原义的可能。中文的“生存”对应的英文应当是“survive”,是“保存生命,活在世上”的意思,而英文的“to be”显然指的不是中文“生存”语义中的“保存生命、活着”的意思,而更多是“存在”的意思,这种存在是“人之为人的存在”。其次,译为“学会生存”容易让人产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的联想和歧义。

也有学者认为,应当译为“学会做人”。这一译法偏重于“做人”,也即偏重于人的道德方面的诉求,有泛道德主义嫌疑。黄全愈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口号。也有人主张将其译为“学会发展”,这似乎又没有抓住这个概念的核心内涵。

从原义来看,“to be”的含义应当是“存在”,在原文的语境中,这个“存在”是作为“人的存在”,作为“完整的人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比较赞成清华大学教授石中英的观点,他主张译为“学习成为完人”。当然,我理解这里的“完人”,并非指“完美”的人,而是指“完整、完善”的人,也即全面发展的人;让人学习成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这里,“Learning to be”是进行时态,是指终身“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会”这样一个终结状态。所以“学习成为完人”比“学会成为完人”更为准确。

所以, “Learning to be”可以理解为“学习成为人”,成为完整的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在人越来越像机器的时代,在人逐渐被工具化、物化、异化的今天,使人成其为人,培养“人之为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

翻译是一件很难的事,也是需要审慎对待的事,特别是对于学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陌生概念,尤其需要慎重。对于完全陌生的概念,我们不妨借鉴古人的做法,用陌生的词语去译陌生的概念,创造一个新词,或者直接音译。比如,古代的翻译大师在翻译佛经时,创造性地使用了“般若”这个词语(音译)。在佛经中,“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但又不完全是智慧的意思,而是指一种大智慧、终极智慧,是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超越了一般的聪明与普通的智慧。如果将“般若”翻译为世人约定俗成的“聪明智慧”,那就失却了“般若”二字的特殊含义,故而佛经翻译中沿用原音“般若”,而不直译为智慧。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3月27日第14版

作者:汪正贵

本文标签:

用户评价

相关推荐

本月点击排行

聚合标签

大爱 稼轩的意思 霄同的意思 昧字怎么组词 形容天资聪明的成语 妆饰 暮年 带驱突 据点 如镜的成语疯狂猜成语 婚礼请柬上的英文句子 小区拆围墙物权法的意义 标语 股份有限公司的意义 规定的近义词是 对经典老歌的赞美句子 追梦 朔组词有哪些 官家的意思 颀赏的近义词 带烈字 真持的近义词是什么意思 山行 预测双十一的意义 剑阁 园中 武则天 倒绷孩儿 描写心理委屈的句子 时运 精神抖撒的反义词是什么 老鸨拉客的句子 喝汤 完整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是指 雄的成语 里面 封豕长蛇 公路 以落结尾的成语 宝节省的近义词和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