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医学教育 走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教育装备知识百科网-www.ahjyzb.cn>教育装备知识
发布时间: 2023-10-07 13:21:12 发布作者:

■“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访谈”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据统计,中国人均医师数量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与高收入国家仍存在差距。当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如何提升高质量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如何让更多高水平拔尖医学创新人才“冒”出来?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进行了专访。对于医学人才培养,韩启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断优化升级医学人才结构层次

我们在继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同时,有必要继续探索现有学制和学位制度的改进。

中国教育报: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何看待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紧迫性?

韩启德:医学教育水平关乎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成就很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必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升级医学人才结构层次。

我的意见是医学人才培养要分层次。一方面,中国现在已经有200多所医学院校,对于大部分地方医学院校而言,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看病的医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为人类医学事业的进步作出贡献是我们的责任,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您认为,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怎样的?您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医疗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韩启德:我始终认为,要把大学综合教育与医学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将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要区别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并据此做好相应制度设计;要处理好毕业后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专科医师培训之间的关系;在本科教育中,要打破基础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隔阂,将它们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在继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同时,有必要继续探索现有学制和学位制度的改进。

具体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看,目前“5+3”一体化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主体,但实践中执行得还不够好。我认为对完成“5+3”模式的医学生都应该统一授予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国内有14所高校实施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培养学校的培养理念不统一,目标不统一,培养过程也不统一。在实践中,临床医学课程和临床实习时间普遍在4年左右,导致学生临床能力不足。我主张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融通,保障学生临床实践的时间,并专门拿出两年左右的时间去实验室实打实地开展一项研究,因为只有在科研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科研。在目前未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要勇于去探索、去改革,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走出一条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新路。

另外,考量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忽略中医药人才。中医药是我们的伟大宝库,中西医结合是中国为人类医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独特优势和路径。我们应该把加强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从人才、经费、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和鼓励,力争开创新局面,做出原创性成果。

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我们的体制要更加多元化,更加灵活一些。

中国教育报: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只有面向未来培养出新时代的拔尖医学创新人才,我国的医学科技才能走在世界前列。您认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韩启德:首先,最重要的特征是要有献身医学科学事业的决心。不是别人要他做,而是他自己有强烈的愿望要做。

其次,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专业知识。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一定要更加扎实地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再其次,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学理论基础一定要跟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要在实践当中学习。要让医学生在学制内教育中就成为合格的医生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当医生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做医生。但必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对临床医学的特点和规律有一定的感受和体会。现在最需要加强的是住院医师培训,现在对住院医师培训已经有了规范化的要求,但很多培训基地在实践中没有真正下力气实施,上级医生的带教任务不落实,住院医师承任的杂务太多,而必须掌握的临床技术和能力不达标,结束培训时多数还不能独立行医。

中国教育报: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完善哪些体制机制?

韩启德:医学的发展依然取决于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上的突破性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要淡化专业界限,着力加强学科交叉。要消除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鸿沟,生物医学研究要着力解决临床和人群健康的实际问题。要增强医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理工学科之间的沟通,加强对健康教育、卫生经济、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全球卫生、医学传播学、临床药学、卫生管理等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打造更多学科合作平台,鼓励交叉研究,而且要在制度上为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开设学科交叉课程、互认不同专业课程的学分、鼓励修读双学位、增加招收跨学科的研究生,等等。

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我们的体制要更加多元化,更加灵活一些。比如,医学生掌握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后,应该鼓励有兴趣有条件者再去学习其他专业,成为复合型人才;而其他学科的年轻人,如果愿意来学医,我们也要开一条路子,让他有机会来学医和从医。事实上,国际上很多顶级医学人才都是跨学科培养出来的,有的医学生毕业后当了几年医生,又重新回到实验室搞科研。因此,我们要在体制机制上面开口子,真正培养出医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我始终认为,我们还要把重心放在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上面,要积极引进人才,但又不完全依靠引进人才,而是致力于搭建好平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让各种人才都有用武之地,特别是要为中青年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条件。只要信任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因为我们现在的信息、实验条件都已经很好了。

在回归人文中培养医学人才

加强人文素养光靠建立课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它是校园文化熏陶出来的。

中国教育报:您一直提倡医学是有温度的。推动医学与人文相向而行,是您一直努力的事情。如何理解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韩启德:150年以前西方的医生实际上是几乎不能为病人提供什么有效治疗的。那么,为什么那时候人们还总是相信医生,离不开医生,尊重医生呢?为什么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任何时期、任何地方都伴有医学呢?这就启示我们:医学最核心的本质是人类对疾病痛苦的回应,在于人性关怀与精神慰藉。

我在医学院念书,上了三年基础课,那时候去农村基层当医生,没有技术,没有设备,也没有手术实践,只有几本简单的临床手册,要解决十里八乡病人的问题。但我发现,很多问题的解决真的不仅仅靠技术。比如婆媳吵架,农村妇女过来看病,说嗓子里有个球,吞咽不下,你就跟她聊天,让她发泄一通,走的时候好很多。我说不用钱,你回去用小麦麸熬汤,再放几个枣,就很管用。她就信了,觉得大夫可亲可爱可信。很多病人第二次来,说好了很多,这完全是心理问题。

人类自有文明就有医术。从《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开创医学以来,医学一直都是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人类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总之,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弘扬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更有温度,是患者的需求,也是医生的职责。

中国教育报: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您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韩启德:加强人文素养光靠建立课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它是校园文化熏陶出来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从内心向往真善美。

医学生一定要学好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要仰望星空,读万卷书。比如,看历史会使我们观察人、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包括社会发展,整个视野一下扩大了。历史类书籍我推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吴军的《文明之光》、叶炜的《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罗伊·波特的《剑桥医学史》等,哲学书可以读吕克·费希的《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等。我特别主张医学生多读西方文学名著、茅盾文学奖小说。小说是写人内心世界的,是感性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能使内心丰富起来。而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懂人性,与病人共情,从而在医疗实践中充满人文关怀。

这些都是在课堂外的,但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建立医学博物馆,前辈用过的东西也是有温度的,看到这些,人们就会想到当年谁用了它,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是历史的见证,见物思情,润物细无声。

当然,加强医学史的研究、学习也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医学类高校都把医学史相关的课程列为“选修课程”,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建议把医学史列为医学生重中之重的必修课程,编制更高质量的适合国情的医学史通史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设医学史方面的主题讨论课程;医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把学科与知识点的发展历史作为重点。

要加强对中国当代医学史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医疗服务体系、药物供应体系和医保体系建设方面走过艰难曲折的路程,医学研究和医疗的水平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当代医学史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这样的研究也对当前我们国家的医学事业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当事人还健在,我们必须抓紧口述访谈工作,把史料保存下来,整理好,研究好。

关注医学史不能仅仅关心现代医学史,还应该回到祖国传统医学的源头去寻找我们的根。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它强调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望闻问切就是医生与病人的真诚交流和情感对话。它在诊治中也特别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关切人的内心感受。而这又与中医仁爱、救人的准则始终相随。在中国传统中,尊重生命、关爱病人是医生的基本道德。最好的医生并不一定是诊疗技术最高明的,但必然是最具备仁爱精神和道德人格的人。

今天,中国开始强盛起来,我们有责任更加深入了解祖国的传统医学并向世界介绍,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求中医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创立新医学。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07日第3版

作者:本报记者 焦以璇 梁丹

本文标签:

用户评价

相关推荐

本月点击排行

聚合标签

容得下的近义词 形容小苗的句子 离离原上草这首古诗的反义词 戚的意思是 是哪个 居什么什么傲的成语 有合应意思的成语 有关大公无私的成语 康衢 弥天大谎 讨俩字的组词 形影不离 福韵阁的意思是什么 bald 跑去 什么的圈套成语 这个绿的组词 行状 争暖的近义词 干的漂亮漂亮的近义词 企业免费献血的意义 惴的成语 难办 富豪 鞠躬尽瘁死的近义词 直的的近义词 飘了的反义词是什么意思 一滴水 戈字开头的成语怎么接 介子 沸反盈天 蕴藏的近义词. 泪无声的近义词 道路 和藏有关的成语 铜壶 坐窥井邑 干扰 漂浮的意思是什么 保险重要性约定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