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整版聚焦:面对人口变化,教育资源如何优化配置

教育装备知识百科网-www.ahjyzb.cn>教育装备问答
发布时间: 2023-12-19 09:44:58 发布作者:

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市州根据未来5到10年区域人口出生率、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口集聚等情况,科学制定2024—2035年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工作方案和规划方案。黑龙江省教育厅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强调,“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结构”“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需求的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

不独上述两地。今年以来,多地均提出积极应对学龄人口的新变化,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人口发展新形势,对当前和未来的教育规划布局和资源调整配置提出了哪些要求?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这一变化,抓住时间窗口前瞻布局、适时调整?面对人口变迁,我们该如何推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在广西岑溪市南渡中心小学,小学生在练习竹芒编织技艺。新华社发

1.少子化、老龄化下,教育需求有减有增

“幼儿园学位富余的地区,要切实合理引导办园质量较差、幼儿人数较少的幼儿园合并、撤转。”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优化的诸多政策被争相解读。人口增减变化下的教育规划布局和资源配置问题,再引热议。

从2017年起,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开始持续走低,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比上年减少了180万人,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值。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测算,我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内下滑约40%。

学界的共识是,我国新生儿数量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低位徘徊。由于新生儿与生源呈正相关关系,这也意味着,适龄生源总量及学生规模大幅下降也将是大势所趋。

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1.90%。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量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下降3.70%。

一边是学前教育遭受生源冲击,一边是义务教育迎来学位需求高峰。今年,首批“二孩”陆续入学,当初的人口小高峰按照学段年龄顺推至今,转化为学龄儿童潮。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曹浩文早在2020年刊发的研究中就提出预测,北京小学学位需求高峰在2023年出现,初中学位需求高峰则在2025年达到峰值。广东省教育厅也预测,广东小学入学需求在2025年达峰,届时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将达到2290万人,基础教育学位需求达到260万个以上。

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需求冷热不一,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它们分别反映了不同时序下的人口情况,共同揭示了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少子化趋势下,可预期生源减少,学龄人口波动变化。

为应对这种波动,教育资源应如何科学配置?对此,有声音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位“扩建”不宜过激,以避免未来生源减少可能出现的教育资源闲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吴秋翔则认为:“新生儿童的减少是渐进式的,且在不同地区的减少也存在差异,这就留给地方教育系统较长的时间进行预判和调整。”

吴秋翔分析说,幼儿园因为服务半径小,且民办园占比高,因而对服务区域内的学龄人口规模变化比较敏感。但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阶段,公立教育占主导,政府负担程度更高,同时学校服务半径不断延伸,学校内部资源调整的空间也将同步增大。

“学校确实有可能缩小规模,但相应地,班级规模也可以缩小,使得‘小班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反而因此受益。大部分生源减少的学校可以应对短期冲击,平稳过渡到新的办学生态形成。”吴秋翔说。

至于高等教育,在吴秋翔看来,尽管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9.6%,但依旧有不小的承载能力和空间。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特聘研究员、副教授李晓光则认为,人口转型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其间产生的资源与需求的失衡,可以通过宏观层面的统筹来予以调整。

我国的人口结构同时面临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8亿,占总人口的19.8%。据测算,2035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

少子化固然带来学龄段教育需求的减弱,然而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龄教育和终身教育需求也将快速增加。李晓光指出,届时学龄教育的相关教育资源或可通过转化用来补充老年教育的缺口。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熊春文等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深度老龄化必然要求建设一个全新的终身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龄群体的内涵与外延将发生全新的变化,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也包括成人与老年的不断社会化。这势必要求我们对包括教育在内的事业发展进行某种程度的重构。

不失时机推动教育资源灵活配置和转换,是重要挑战,亦是重要机遇。受访专家们认为,当下,更重要的是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前瞻性考虑并科学审慎推动教育发展与布局。

学生在贵州罗甸县第二小学学跳布依族粑槽舞。新华社发

2.针对人口流动,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更需关注

复盘今年的“幼升小”,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说,新一轮学位高需求多出现在城市,一些城市学位一位难求,但农村学校招生却遇冷。“‘城镇挤,乡村空’现象背后,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的现实。”

有专家指出,人口持续流动下,城乡人口增减不平衡、区域分化加剧,随之而来的教育生源变动与当地教育资源配置的匹配度各有不同,旱涝不均是常态,其复杂程度绝非简单的总量增减所能描述和涵盖。

从城乡来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处于“快车道”,人口将持续从农村迁移至城市,城乡学龄人口规模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一边是农村生源流失,一边是城市教育需求在人口流入刺激下跳跃式增长。

我国的人口流动有何轨迹可循?从区域来看,按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皓教授的研究,我国的人口流动不断加快,但在流入地的选择上,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的模式未发生改变。

很显然,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所要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需求和配置问题。多位受访专家指出,人口流动带来受教育人口结构变化,随之加剧的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问题值得关注。

吴秋翔分析,从村校、乡校到县校、省校,办学质量的差距始终存在,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将不断向城市聚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乔锦忠及其团队研究预测,2031年,我国城区义务教育学生数将超过镇区,义务教育将总体进入以城市教育为主体的时代。研究建议提到,教育资源配置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充分考虑学生由农村向镇区和城区的转移。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适当提高办学标准,降低生师比,缩小班级规模等。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也提醒说,对于人口主要流入地,填补学位缺口、增强师资力量仍是当务之急,人口主要流出地则有必要果断改变规模化办学思路。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安雪慧及其团队成员研究建议,各地应建立预警机制,根据省域内学龄人口动态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确定5年增长目标,统筹前后阶段之间学校建设的平衡衔接。对于高中教育阶段,尤其要避免未来10年“一哄而上”式建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未来10年”并非泛泛而指。据安雪慧及其团队研究预测,从“十四五”到“十五五”,高中等阶段教育学龄人口增加,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建设需求大,但从整体趋势看,“十六五”时期,高中学龄人口将出现快速下降。

李晓光特别指出,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布局调整中,应特别规避过于急促的调整布局,必须保障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等较偏远山区的学校分布,避免学校关停造成部分孩子失去上学机会。

内蒙古呼和浩特首届中小学冰壶比赛中,参赛学生在投掷冰壶。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3.人口变迁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人口负增长,对教育发展来说一定是坏消息吗?

熊春文等撰文指出,在人口规模的推动下,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教育体系。生育率走低,固然导致教育规模逐步下降,但换个角度看,也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契机。“从长远来看,能否实现教育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是人口新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更为重要的挑战。”熊春文说。

小规模办学和“小班化”教学将因此首先成为可能。熊丙奇分析,目前全国小学的班额平均为38人,初中平均班额为45人,而发达国家只有20~25人。在教育经费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精简班额意味着师生比的提高和生均经费的变相增加,这为实施更具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

就学前教育来说,熊丙奇认为,推进幼托一体化,即把2至3岁儿童托育纳入学前教育的可能性正在提升,“我们应做好发展普惠托育、学前教育的顶层设计,以‘小园小班’和托幼一体化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同时减轻家庭养育成本”。

“人口形势的深刻变化,也将推动高等教育在发展策略上,加快由单一扩大教育规模转向提升教育质量与扩大教育规模并重。”吴秋翔说,当高教资源与学生资源的关系发生倒转,届时更加激烈的竞争将倒逼不同类型的高校重新校准自身定位,集中资源和力量提高办学质量,加强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未来高校生源竞争加剧,培养质量可能反而会提升。”李晓光则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在他看来,按照目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未来十年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将会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大量博士毕业生势必会走向专职科研岗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科研逐渐走向成熟的职业化轨道,推动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实现整体提升。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李晓光自我评估说,对于教学环境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机遇感大于危机感”。他还判断称,“教育系统的整体布局结构,尤其是职业教育类型和老年教育类型,将会获得优化机遇”。

在熊丙奇看来,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指挥棒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应加快改革,真正实现“破五唯”,引导教育回归本源,重新回到对人的关注上。

多位受访专家均指出,人口减少确实会带来教育资源供求关系的改善,而随着教育资源的普及和丰富,人们对优质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也将更加强烈。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

“更优质充足的教育资源,更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将为每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积蓄强大力量。”吴秋翔说。

9月1日,在重庆石柱县三河镇三河小学,学生们在操场上玩球。新华社发

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多维影响

(作者:储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当前,中国人口正在经历总量从持续增长转向持续减少,结构从幼多老少转向老多幼少,分布从乡村居住为主转向城镇居住为主的过程,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表层数量上的供求增减变化,在多个维度与层面都会发生深刻而持续的变化,需要我们在全面、整体、深刻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应对。

从数量上看,人们大多认为,人口减少必然引发教育的供求关系转向供大于求,现实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幼儿园、中小学,甚至大学招不满学生的情况。也因此,有些人担心未来“教育资源过剩”。如果仅从学位数看,出生人口减少必然导致适龄学生数减少。但在教育供求关系中,除了数量还有质量、地域、属性、时机、适恰程度等多种特征。在人数减少的同时,人们对质量、公平、普惠的要求反而会提升,对教育的期望值也会抬高;对教育的地域要求更特殊,对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就近入学的要求更具体;对教育的均衡性、普惠性、公益性等方面的界定和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对教育的及时性、适恰性以及因材施教的要求也会提升。

总体上,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将会随人口减少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抬升,这就要求教育供方在属性、结构、内涵等多方面发生顺应需求的变化。满足新的需求,需要教育过程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因此对教育的总体性需求依然可能是供不应求,并且可能由于对教育新的需求增长而出现有求无供或缺供的情况。

从人口与教育的变化互动过程来看,人口减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可能由于教育当事人的主动改进而产生不同的效应。

首先,教育投入与资源使用效能变化。一些学校可能由于学校时间与空间利用率降低而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增高。倘若教育当事人能够更有效因材施教,更多为学生赋能,则相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教育效能将会进一步提升,不仅不会出现浪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能提高。

其次,随着人口减少,在政府的财政拨款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学校的经费来源相应减少,一些学校的经费压力加大,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如果当事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能够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保障教育投入,学校依然能够获得充裕的教育经费。

再次,在不均衡的情况下,学生的数量随着人口的减少相应减少,学校之间的差距会拉大,竞争会更加激烈。它在促使学校更加注重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以吸引更多更好学生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更加不均衡的“马太效应”。如各地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能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教育均衡,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出更多小而美且质量高的学校,形成各校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适度竞争,则能在当地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此外,人口减少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未成年人口对教育资源需求总量减少,但与此同时,也会催生老年人教育、家庭教育、业余教育等新的教育需求。这些领域将会成为教育产业新的增长点。教育行业需要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不断改进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值得指出的是,人口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型人才支撑,教育需要以质量换数量、存量换增量、效率换结构、空间换时间等方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个人对教育的新需求。

简而言之,由于人口减少对教育产生的各种复杂影响,如果故步自封,这将成为一个难以克服的挑战;而如果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在给教育发展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每位教育当事人,都需要认清形势和趋势,顺应变化,主动变革、前瞻布局。

随人口的减少需要改善教育资源供求关系,提前做好教育转型,对低效、低质、高消耗的教育做好调整,充分利用数字化对教育中的不适应部分进行更新迭代,扩大教育资源共享和合作,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教育总体质量与效能的提高。建设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做好教育规划布局,注重多元文化融合,更好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多样化的期盼和需求。学校要牢牢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要真正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促使家庭不断调整养育理念,建立以孩子健康成长为本的多元成才观。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是人口变化赋予的历史机遇,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均教育资源获得水平,积极推动全体人口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本文标签:

用户评价

相关推荐

本月点击排行

聚合标签

西安 伶伶俐俐的近义词是啥 词谱 带有时光的词语 伙伴的相似的组词 三点 无名氏 守住家的句子 事实 俊俏 对要怎么组词 充沛 野猪 茂密的近义词词是什么 言情小说 要不要组词 襟飘带舞的襟怎么组词 写春节的成语 组词加拼音献 送给的意思 生肖 世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的的字成语 盘算计划生活的近义词 含日秋的成语 茶农 隋朝 与年华有关的成语 卑可以换什么偏旁再组词 灾害的反义词含近义词的成语 表的成语大全 港湾 带癸的成语 非常高兴 事事 岱山 天王 过化存神 暖风 耻辱